【冲绳讯】在距离东京两千公里的琉球群岛,一部名为《芝瑟》的独立电影正悄然掀起文化波澜。这部由冲绳本土导演嘉手苅林昌执导的黑白影片,以1945年冲绳战役为历史背景,通过四个普通家庭的生存叙事,呈现了被主流历史叙述长期遮蔽的战争记忆。近日,该片在冲绳县立博物馆举行的特别展映会上,引发了学界与民众对历史传承方式的深刻讨论。
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全黑白画面,刻意摒弃了商业电影的视觉奇观。镜头穿梭于残破的民居、焦黑的甘蔗田和幽暗的洞穴之间,演员多由当地非职业艺人担纲,方言台词中夹杂着琉球古语吟唱的哀歌。这种极致的乡土化表达,使得影片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时便获得评审团特别奖,评委会赞誉其\"以草根视角重构了历史叙事的可能性\"。
\"我们试图找回被标准化叙事抹去的个体记忆。\"导演嘉手苅林昌在映后座谈中表示。这位出生于冲绳战幸存者家庭的电影人,耗时五年走访百余位见证者,影片中老妇人在万人坑前寻找亲人遗骨的场景,正是源自其祖母的真实经历。人类学教授仲里效指出:\"《芝瑟》的叙事方式颠覆了传统战争片宏大叙事模式,将历史焦点从国家话语转向民间记忆的抢救性挖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殖民历史的双重反思。片中出现的日语军令与琉球方言对话的冲突,美军发放救济粮时当地人的复杂表情等细节,揭示了冲绳在二战中同时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牺牲与美军占领的特殊处境。历史学者大城常夫认为:\"这部电影打破了'受害者-加害者'的二元叙事,呈现出战争记忆的多层肌理。\"
影片在冲绳当地引发的反响远超预期。那霸市社区中心连续三周举办观影讨论会,许多年轻人表示首次直观了解到祖辈的经历。\"教科书上只有'冲绳战役造成大量伤亡'的冰冷数字,\"22岁的大学生岛袋香织含泪说道,\"而电影里母亲用指甲挖土寻找食物的画面,让我真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不过《芝瑟》也面临某些争议。部分右翼媒体指责其\"过度渲染悲惨历史\",对此制片方回应:\"我们不是在贩卖伤痛,而是在进行历史救赎。只有当所有声音都被听见,真正的和解才成为可能。\"这种立场获得多数冲绳民众认同,最新民调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本土历史教育。
随着影片在亚洲各电影节巡回展映,其影响力正跨越海域。韩国光州影评人协会将其与《出租车司机》作比较,认为两者都展现了\"庶民视角的历史重述力量\";台湾学者则注意到影片中琉球文化与闽南文化的相似性,计划举办跨海域文化记忆研讨会。
《芝瑟》的成功标志着地方性叙事正在重塑亚太地区的战争记忆图景。当摄影机对准被炸毁的首里城残垣时,画面中迎风摇曳的琉球松仿佛在诉说:历史从来不是单数的大写历史,而是无数个小写故事的集合。这部用方言吟唱的电影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坚持,提醒世人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从未湮灭的历史回响。
目前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已将该片列入高中历史辅助教材,同时那霸市文化协会发起\"记忆传承计划\",招募年轻人学习传统曲艺,用当地特有的组舞形式延续历史记忆。这种由电影引发的文化自觉,或许正是《芝瑟》超越银幕之外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