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深夜十一点的南城区暴雨如注,出租车司机王建国刚送完最后一单乘客,雨刮器在车窗上疯狂摆动也撕不开浓密的雨幕。就在他准备收班回家时,手机突然弹出一条《一呼百应》节目的紧急求助信息——三公里外一名独居老人突发疾病需要送医,而救护车因交通瘫痪无法及时赶到。
王建国毫不犹豫调转车头。当他赶到时发现,巷口早已停着三辆打着双闪的私家车,穿着睡衣的年轻程序员、刚下班的外卖小哥和附近便利店老板正合力将老人抬上轮椅。这段由路人手机拍摄的模糊视频,后来在《一呼百应》节目播出时,让无数观众湿了眼眶。
这档由央视网与民政部联合推出的社区互助类节目,自今年三月开播以来已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没有炫目的舞台灯光,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节目组仅通过安装在各个社区的数百个应急呼叫装置和配套的移动应用,构建起一张看不见的温情网络。当居民遇到紧急困难按下呼叫键,系统会立即向周边注册志愿者发送求助信息。
“我们最初担心响应率问题。”节目总制片人李薇在机房接受采访时,身后大屏幕正实时更新着全国互助数据,“实际运行三个月后,日均求助137起,平均响应人数达到11人,最快响应记录是暴雨夜里的23秒。”
令人意外的是,这档看似朴素的节目却创造了收视奇迹。首期节目直播时段全平台观看量突破六千万次,豆瓣开分9.1,更连续四周登顶社交媒体话题榜。北京大学社会学家郑教授分析:“它触动了现代社会中最脆弱的那根神经——都市孤独症。当电梯里相遇的邻居变成手机里的救援者,这种关系重构具有革命性意义。”
在朝阳区某科技公司工作的赵琳是节目的忠实观众,如今已成为社区首批认证志愿者。她至今记得第一次响应求助的情形:加班到凌晨一点接到孕妇紧急寻药通知,连妆都来不及卸就跑去送药。“那天我才发现同楼住着产科医生、药店店员和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店主,我们建了个群,现在整栋楼都知道谁家有血压仪、谁备着胰岛素。”
节目组采用的“双盲跟拍”模式成为最大亮点。求助者与施助者都不知道有摄像机存在,制作团队通过远程操控的隐蔽设备记录过程,事后取得双方授权才使用素材。这种最大限度减少表演成分的记录方式,让观众看到毫无修饰的人间真情。
最新一期节目中,七岁男孩独自在家时突发高烧,母亲通过单位电脑发出求助。响应通知的除了邻居夫妇,还有正在送餐的外卖骑手——他绕路三公里买来退烧贴,又主动留在医院帮忙挂号。当母亲匆忙赶到时,骑手悄悄退回急诊室走廊的镜头,让演播室现场的观察团成员集体沉默。
当然,机制运行也面临挑战。节目技术支持方透露,曾出现过恶作剧呼叫和资源错配情况,后通过引入信用积分体系和智能筛查系统得到改善。目前全国已有137个社区接入该网络,注册志愿者超23万人,成功处理求助事件逾1.2万起。
夕阳西下时,王建国又会准时打开车载广播收听节目。他的出租车仪表盘旁贴着《一呼百应》的志愿者标识,三个月来已响应过9次求助。“有次帮人换轮胎,发现对方竟是十年前教我开车的老师傅。”他笑着说这巧合,眼角皱纹里盛着晚霞,“现在整条街的出租车司机都注册了,我们管这叫流动救援站。”
这个没有明星加持的节目正悄然重塑社区生态。当节目组回访早期参与家庭时发现,78%的受访者与邻居建立了常态化联系,63%的社区自发形成了互助群组。或许正如节目片头的那行字幕所说:最先进的科技,最终是用来连接人心。
(本文中出现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