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的一段海上友谊,如何跨越时空,至今仍映照在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中?近日,随着历史学者对明代外交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访问明朝的后续故事逐渐清晰。这一发生在永乐年间的外交往来,不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更为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注脚。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最新公开的明代档案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率领包括家眷、官员在内的340余人代表团抵达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接待。双方互赠礼品,明朝赐予东王蟒袍、玉带、黄金、白银等物,并授予其亲王级别的封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国会谈中,明成祖并未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是强调“华夷一家”,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
访问期间,东王一行不仅在京师参观游览,更深入考察了中国的农业技术、手工业制造和文化教育。据《明实录》记载,东王特别对中国的灌溉水车、陶瓷烧制和科举制度表现出浓厚兴趣,特意派遣随行官员到工部学习相关技术。这种务实的技术交流,远超一般的朝贡贸易范畴,体现了两国交往的深度与诚意。
不幸的是,东王在返程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明成祖闻讯后,不仅亲自撰写祭文,还下令按亲王规格修建陵墓,并赐谥号“恭定”。更令人感动的是,明朝准许东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葛木宁留华守墓,其后裔融入中华文化,形成了今天德州的“安温家族”。这一特殊安排,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
学者指出,苏禄东王访华的意义远超一般朝贡。与同期期郑和下西洋的主动出访不同,这次是外国君主主动来华,且规模庞大、停留时间长达数月,表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两国在这次交往中体现出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对当今国际关系仍有启示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访问推动了中菲之间的经贸往来。随苏禄使团来华的商队,带回了珍珠、玳瑁、槟榔等东南亚特产,而中国则输出了丝绸、瓷器和农具。据考证,此后数十年间,福建、广东等地与苏禄群岛的贸易量增长显著,形成了多条稳定的海上商路。
如今,在德州的苏禄王墓依然保存完好,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来自菲律宾的友好人士和东王后裔前来祭奠。这段历史不仅被写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在菲律宾被广泛传播,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象征。
专家认为,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的交往故事,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之一。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今天,这段600年前的友好往来提醒我们: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只要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就能书写出跨越时空的友好篇章。
随着相关历史研究的深入,这段佳话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近年来明显增多,包括联合考古、历史研究合作等多个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禄东王的中国之行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