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交通发展的浪潮中,东莞再次以创新姿态走在前列。2025年5月,这座融合了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科技基因的城市,正式开通全国首条无人驾驶文旅专线,将可园、虎门炮台等8大标志性景点串联成一条科技感十足的文旅珍珠链。这条专线不仅是东莞"智慧旅游"的里程碑,更成为观察中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鲜活样本。
无人驾驶巴士:车轮上的科技展厅
车身采用哑光银与东莞蓝的渐变涂装,车顶配备激光雷达阵列,车窗变身透明触控屏——专线采用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本身就是移动的科技展品。这种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当于给车辆装上了"超级大脑"和"鹰眼系统",在预设路线上可实现完全自主决策,仅在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下需要远程监控员介入。值得关注的是,车辆内部取消了传统驾驶舱,取而代之的是270度环景座椅,让乘客如同坐在"悬浮魔毯"上欣赏沿途风景。
八大景点智能串联:穿越时空的文旅长廊
专线精心规划的路线堪称东莞文旅精华的浓缩版。从清代岭南园林代表可园出发,途经见证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虎门炮台,再到拥有8公里湖岸线的松山湖科技园区,全程38公里的路线如同一条时空隧道。每个站点都配备了智能导览系统,游客通过车载AR眼镜能看到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重现,或在可园虚拟庭院中与古代文人"隔空对弈"。这种"物理景点+数字图层"的双重体验模式,使得传统文化获得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技术底座的创新密码
支撑这条专线稳定运行的,是东莞市政府联合华为打造的"城市神经中枢"。该系统中,5G网络相当于专线的"神经系统",每毫秒传输200GB路况数据;边缘计算节点如同分布式的"微型大脑",能在0.1秒内完成突发状况决策;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则提供了厘米级的"空间尺子"。这种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使得东莞在2024年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车路协同示范区,为文旅专线奠定了技术基础。
体验升级:从交通工具到文旅服务集成平台
与传统旅游巴士不同,这条专线重构了游客的全程体验。通过"东莞文旅通"小程序,游客可以预约"动态拼车"服务——系统根据实时客流自动调整发车间隔,高峰期最短3分钟一班。车上提供的"气味元宇宙"装置能释放荔枝木清香配合可园站,或模拟海风咸味呼应虎门炮台站,形成多感官沉浸体验。更令人惊喜的是,AI导游"莞仔"不仅能讲解景点,还能根据游客的拍照习惯推荐最佳取景角度,甚至生成专属的旅行短视频。
政企协同的创新试验田
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东莞特有的"产业生态圈"模式。市交通局提供政策通道,文旅局整合景点资源,本地车企提供车辆改装,科技企业负责系统集成——这种"拼积木"式的协作方式,使项目从立项到运营仅用时11个月。作为试点的延伸,东莞图书馆已同步推出"跟着书香游东莞"数字伴游服务,游客在车上扫码即可获取沿线景点的历史文献和名人游记。
未来蓝图:从交通革命到城市IP塑造
东莞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无人驾驶文旅专线扩展至全市15个镇街,形成总里程超200公里的智能文旅网络。更宏大的构想是打造"东莞时空博物馆"——通过专线串联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配合XR技术实现"车窗即展柜,行程即观展"的震撼效果。这种将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创新思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旅游的边界。
当夕阳西下,无人驾驶巴士缓缓驶入虎门炮台站,车窗自动调暗形成巨幕投影,播放林则徐巡视海防的全息影像。此刻,科技不再是冰冷的金属与代码,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机。东莞用这条文旅专线证明:当历史文化遇见智能科技,产生的不是碰撞而是化学反应,最终沉淀为独特的城市记忆。这或许就是未来十年中国文旅产业进化的一个精致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