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邑文脉>正文

东莞非遗艺术周:岭南水乡的当代叙事

时间:2015-10-21作者:东莞新闻网阅读:15分类:莞邑文脉

  

  东莞,千年莞邑正以一场非遗的盛宴焕发新颜。2025年东莞非遗艺术周以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量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文化答卷,这场持续七天的活动不仅成为本地居民的文化狂欢,更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目光。从传统巡游到数字展陈,从墟市烟火到跨界融合,东莞非遗正以创新姿态讲述着岭南文化的当代故事。

  传统巡游引爆全城热度

  农历正月十九的麻涌大步村,300余人的巡游队伍如一条流动的彩带,沿着3.3公里的路线蜿蜒前行。省级非遗项目"大步巡游"今年首次被纳入艺术周主会场活动,七个坊轮流当值的传统规制让观众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俗密码——张坊、郭坊等七个宗族方阵中,麒麟引路、锣鼓开道的场景,配合十八处祈福贡台,将岭南水乡的宗族文化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视听盛宴。现场摄影师捕捉到这样的画面: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肩扛神像经过时,沿街商铺主人自发焚香礼拜,这种代际传承的虔诚,恰是东莞非遗生命力的最佳注脚。

  与之形成古今对话的是观音山下的"舞草龙"展演区。这项登上新华社国际平台的非遗技艺,在年轻传承人的改造下,原本用于祈雨的稻草龙身缀满LED灯带,夜幕降临时宛如星河落地。来自法国的游客皮埃尔在体验扎制环节后感叹:“没想到农耕时代的智慧能以如此时尚的方式重生”。数据显示,仅巡游类项目就贡献了艺术周35%的客流,证明传统民俗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数字赋能打破时空界限

  在民盈·国贸城的非遗集市,一面8K超高清屏幕前总是围满观众。这是东莞非遗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线下终端,观众指尖轻点就能360度观赏千角灯的1080个灯角,或是通过AR技术试戴清溪彩扎的头饰。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新增的"非遗数字护照"功能让游客扫码集章即可兑换文创礼品,这种游戏化设计使年轻群体参与度提升67%。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作为艺术周的分会场,其莞音区的沉浸式装置成为网红打卡点。通过三维全息投影,观众可置身于明代茶园游会的盛景中,耳畔环绕着木鱼歌的悠扬唱腔。这种将九大展区资源数字化呈现的方式,使原本静态的展品获得动态表达。来自深圳的大学生陈悦在社交平台分享:“当看到莞草编织过程以慢镜头在纱幕上绽放,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技艺的温度’”。

  跨界融合创造消费新场景

  艺术周期间,鸿福桥市集的腊味香气与莞香清韵奇妙交融。第二届东莞腊味节升级为"非遗美食剧场",观众在品尝中堂冬瓜粽的同时,能观赏老师傅展示龙舟龙头雕刻技艺——这两种分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通过"美食+手作"的混搭产生化学反应。市集组织者透露,日均3万人次的客流中,有42%会购买非遗联名产品,如麒麟造型的雪糕、莞草编织的杯垫等。

  更具突破性的是非遗与商业体的深度合作。国内首个购物中心内的常态化非遗集市在民盈·国贸城迎来周年庆,艺术周特别推出的"非遗快闪店"采用"前店后坊"模式:顾客在前台选购樟木头舞麒麟摆件时,能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匠人在后台扎制的过程。这种透明化生产不仅增强消费信任感,更将非遗传播转化为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体验。

  全域联动构建文化生态圈

  覆盖东莞六大片区的70场非遗墟市,构成艺术周的毛细血管网络。在丘陵片专场,省级传承人张叔的莞香制作工作坊前大排长龙,游客们学习辨识"黄熟香"与"绿棋楠"的区别;沿海片分会场则复原了传统渔歌对唱场景,白发渔民与年轻游客即兴合唱的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这种"中心会场+片区专场+城际交流"的三级活动架构,使非遗保护从单点展示升级为全域活态传承。

  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工作也借艺术周契机加速推进。在万江街道,原本分散的龙舟制作工坊被串联成研学路线,游客可完整见证从选材到点睛的18道工序。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让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数量在三年内翻了一番。文化学者李明认为:“当非遗项目成为在地生活的有机部分,保护才能真正脱离标本化状态。”

  夜幕降临,非遗艺术周的主题灯光在东莞中心广场亮起。光束交织中,千角灯的纹样与二维码同框呈现,恰如这座城市对待传统的态度——既敬畏历史的重量,又不惧创新的锋芒。这场文化盛事创造的不仅是10万人次的流量奇迹,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生动实践。正如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本地居民王女士所说:“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藏着这么多值得骄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