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莞邑文脉>正文

从文化展示到课程体系的蜕变,东莞非遗教育如何激活文化基因

时间:2019-04-25作者:小赵阅读:12分类:莞邑文脉

  

  在广东省东莞市,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守护行动正以校园为舞台悄然展开。2025年春季,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市文化馆启动"非遗进校园"工程,首批20所中小学成为传统技艺传承的试点阵地。这项工程并非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将千角灯扎制、莞草编织、醒狮头制作等非遗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教育资源,让年轻一代在匠人师傅的指导下,亲手触碰传统文化的温度。

  从文化展示到课程体系的蜕变

  早在2014年,东莞市文化馆便推出"莞脉传承"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览、活态展演等形式走进校园。但当时的活动更多停留在单向传播层面。如今的新工程实现了质的飞跃——非遗传承人带着系统化课程"菜单"进驻校园,学校可根据特色自主选择项目,形成常态化教学。以石龙镇中心小学的醒狮头制作为例,学生不仅学习扎胚、裱糊等工艺,更要探究狮头色彩象征的岭南文化密码。这种"选修课+社团活动"的双轨模式,使非遗教育从零散活动升级为可持续的课程体系。

  匠人匠心构筑文化传承新范式

  在莞城步步高小学的莞草课堂上,省级传承人演示着延续千年的编织技法时,总会强调一个细节:"每根莞草要经三浸三晒,就像人生需要沉淀。“这样的场景正是工程设计的精髓——将技艺传授与精神传承深度融合。课程特别设置"匠人访谈"环节,通过记录中堂龙舟制作师傅"十年磨一凿"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不仅是手艺的精湛,更是对文化使命的坚守。数据显示,试点学校中73%的学生在课后反思中主动提及"耐心”"专注"等关键词,印证了非遗教育的德育价值。

  多维联动破解传承难题

  为确保教学质量,工程构建了"三位一体"支持体系:非遗中心提供标准化课程包,教育局配备专项师资培训,文化馆搭建研学实践平台。每年3月发布的"非遗课程菜单"包含20余个项目,学校可像点菜般选择适合的传承项目。塘厦镇第三小学选择花灯制作后,不仅获得传承人每周驻校指导,还联动镇文化站开展元宵灯会展演,使学生的作品走向真实文化场景。这种"课堂+舞台"的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了非遗教学"纸上谈兵"的困境。

  文化基因的年轻化表达

  在樟木头镇某中学的舞麒麟社团,学生们正用3D建模技术复原传统麒麟头的纹样。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是工程倡导的创新方向。课程鼓励学生用短视频记录木鱼歌学唱过程,通过新媒体传播非遗;清溪彩扎技艺则融入现代美学设计,诞生了卡通化的校园吉祥物。正如某校美术教师所言:"当孩子们用嘻哈节奏演绎木鱼歌时,非遗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监测显示,试点学校非遗相关社团的参与率较普通文化社团高出40%,印证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接纳度。

  随着期末非遗成果展的举办,首批试点已交出亮眼答卷:累计开发标准化课程12门,培养少年传承人300余名,更有5所学校将非遗技艺纳入校本必修课。在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这些穿梭于校园的非遗火种,正以教育为媒,完成从文化记忆到未来创新的基因转录。正如市文化馆负责人在采访中强调:"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东莞有什么非遗,更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些技艺值得用双手去延续。"这项工程的下阶段目标,是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市50%的中小学,让文化传承从特色活动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