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长沙,空气里飘着桂花残留的淡香。在岳麓山脚下的一家独立书店里,一本装帧素雅、封面印着水墨风格湘江图案的新书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偶尔有读者驻足,拿起这本名为《湘恋日记》的书翻阅,不久便沉浸在文字之中。这不仅仅是又一部描写地方风物的作品,更是一位游子历时五年,用脚步丈量、用心灵书写,献给故乡湖南的深沉情书。
《湘恋日记》的作者杨逸帆,是一名生于湘西、长于长沙,后赴北京求学并定居的“85后”。在城市文明的节奏中生活愈久,他内心那股关于故乡的思念与追问就愈发强烈。“有一天我看着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人群,突然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那个塑造了我的精神血脉的故乡,今天究竟是什么模样?”正是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促使他开始了这次漫长的回归与探寻。
从2018年初到2023年末,杨逸帆利用所有假期,走遍了湖南的十四个地州市。他的行囊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一个用了多年的笔记本和一台旧相机。他拒绝浮光掠影的打卡,选择了一种“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他曾在凤凰古城的吊脚楼里与非遗传承人同吃同住,学习傩戏面具的雕刻;在洞庭湖畔的渔村,凌晨三点跟随老渔民出船捕鱼,听他们哼唱即将失传的“渔歌子”;也在浏阳河畔的夏夜,与镇上的老人摇着蒲扇,回忆过去的时光。
于是,《湘恋日记》超越了寻常的游记或散文。它更像一部立体的、充满呼吸感的地方志。书中不仅有对张家界奇峰、崀山丹霞、莽山云海的诗意描绘,更有对背后人的故事最深切的关注。他笔下的湘西,不只是沈从文笔下翠翠等待的边城,更是蜡染手工艺人守着即将熄灭的炉火,是留守孩童在村小朗读课文时清澈的眼睛。他记录的衡阳,不只有香火鼎盛的南岳,更有老城区即将拆迁的街道里,最后一位剃头匠的坚守。这些文字冷静而克制,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将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土地的变迁、传统的消逝与人的韧性,娓娓道来。
“我不想把它写成一本单纯的怀旧之书,”杨逸帆在一次小型的读者分享会上谈到,“ nostalgia(怀旧)是甜蜜的忧伤,但我想做的是记录与追问。记录那些鲜活的、正在发生的当下,追问在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浪潮中,我们该如何安放那份独特的‘湘魂’。” 这种思考,让《湘恋日记》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世价值。它触动的是每一个在现代与传统、出走与回归之间徘徊的当代中国人的共同心绪。
该书的出版,在文化界和读者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著名评论家李教授评价道:“《湘恋日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无数个细微的、真实的生命片段,拼贴出一幅关于湖南的、充满温度与质感的当代画卷。它写的是一方水土,折射的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更多的共鸣来自普通读者。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湖南籍读者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这本书让我泪流满面。书里写的那个晒腊肉的邻家阿婆,好像就是我外婆;那个江边的小码头,就是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它帮我记住了我已经快要模糊的故乡的味道。” 这种强烈的情感连接,使得《湘恋日记》迅速口耳相传,成为许多游子思乡时的情感依托。
如今,杨逸帆的行走并未停止。他说,《湘恋日记》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让更多人看到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关注那些默默守护传统的普通人。一本《湘恋日记》,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荡开,连接起无数颗热爱这片土地的心。它静静地躺在书店里,等待着下一个读者去翻开,去聆听一段山水与人的深情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