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直通车>正文

东莞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迈入AI时代:科技赋能防火新格局

时间:2022-03-30作者:晓晓阅读:1分类:民生直通车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性成为东莞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但随之而来的消防安全隐患也备受关注。据东莞市消防救援局统计,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入户停放等行为是引发火灾的主要诱因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东莞市政府于2024年将电动自行车充停放点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并同步推出《东莞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2025年东莞进一步升级技术手段,全面推行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AI防火监管系统,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多维联动,构建智能化安全防线。

  AI识别+实时报警:科技让隐患“无处藏身”

  传统监管依赖人力巡查,存在盲区和滞后性。而新系统通过在小区出入口、充电棚等关键点位部署“AI识别摄像头”,可自动捕捉电动自行车违规进楼、电池过载充电等高风险行为。例如,麻涌镇试点项目中,系统与出租屋“智慧门禁”联动,一旦检测到电动自行车入户,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推送信息至物业和消防监管平台,实现“秒级响应”。这种技术如同“24小时在岗的消防哨兵”,以算法替代肉眼,将隐患拦截在事故发生前。

  数据互联+分级管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

  系统的另一核心在于数据整合能力。各镇街消防部门通过统一平台,可实时查看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使用率、违规行为分布等数据,并生成风险评估报告。例如,高埗镇某小区利用系统数据分析,发现晚8点至10点为违规充电高峰,随即增派巡查力量并增设临时充电桩,使火灾投诉量下降60%。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模式,让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精准施策。

  政策护航+标准先行:为技术落地铺就“制度轨道”

  AI系统的推广离不开政策支撑。早在2022年,东莞便实施《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明确停放与充电场所的监管要求,为技术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2024年出台的地方性标准进一步细化设施建设规范,如充电桩防水等级、间距要求等,确保技术与硬件“双达标”。市消防救援局强调,未来将把AI系统运行情况纳入物业考核,推动责任主体“主动作为”。

  市民体验:从“提心吊胆”到“安心充电”

  “以前邻居把车推进电梯,整晚充电滋滋响,现在摄像头一照就报警,大家规矩多了。”南城街道业主李女士的反馈代表了许多市民的心声。系统试运行半年来,东莞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同比下降45%,而充电桩使用率提升至82%。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安全,还有生活便利性的双重提升。

  展望:智慧消防的“东莞样本”

  东莞的实践表明,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需兼顾“堵”与“疏”。AI监管系统与充电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既通过技术手段遏制违规行为,又以民生工程满足合理需求。这一模式或将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经验——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守护市民安全的温暖屏障。

  (注:文中数据及案例均来自东莞市消防救援局公开信息及试点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