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直通车>正文

从黑臭水体到可游泳的河:东莞治水实现质的飞跃

时间:2021-06-23作者:百晓生阅读:15分类:民生直通车

  

  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曾因经济高速发展而背负沉重的环境压力。其中,茅洲河的污染问题一度成为城市生态治理的"硬骨头"。如今,这条曾经黑臭的河流已实现华丽转身——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9月,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较整治前的劣Ⅴ类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场历时多年的"碧水攻坚战",不仅让河流重获生机,更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生态引擎。

  从"黑臭水体"到"可游泳的河":水质改善的量化突破

  翻开东莞治水的时间轴,茅洲河的蜕变堪称教科书级案例。2020年,国家下达的考核目标仅是让水质达到Ⅴ类(即消除黑臭,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而如今的实际成效已超越预期——相当于将原本只能用于灌溉的水体,提升至可供鱼类长期生存、人体短暂接触的水平。这种改善并非偶然:2025年前5个月的数据显示,共和村断面与石马河旗岭断面同步达到Ⅳ类,标志着东莞7个国省考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这种变化对于沿岸居民而言有着具象化的体验。在万江街道简沙洲涌,曾经被高压电塔截断的河道如今清水潺潺,净水植物绽放着红色花朵,护栏彩绘与成群游鱼相映成趣。当地居民形容这种转变:“就像把一条’死水沟’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态画廊”。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报告佐证了这种感受: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超过30%,溶解氧含量提升至4.5mg/L以上——这些专业指标意味着水体自净能力已恢复至自然河流的健康状态。

  712亿元的生态投资:治水工程的"东莞模式"

  支撑水质改善的是一套系统化治理体系。东莞市委市政府近三年召开20余次专题会议,以前所未有的"大投入"策略累计投入治水资金712亿元,相当于"十二五"期间投入的8倍。这种投入力度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基础设施的"补课式"建设,2016年以来新建截污次支管网4244公里,占全市管网总量的73.2%,如同为城市地下安装了一条足以绕北京五环10圈的"净化血管";二是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EPC(工程总承包)等市场化手段,将平均项目审批时间压缩40%,使得治污工程能够快速落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溯源整治"技术的应用。在茅洲河流域,环保人员采用无人机航拍与水质传感器组网,精准锁定1300多个排污口,并对每个污染源建立"身份证"档案。这种"点穴式"治理的效果立竿见影:某电镀厂隐蔽的暗管排污行为在热成像技术下无所遁形,执法后该河段重金属浓度一周内下降90%。配合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整个流域形成"截污-治污-活水"的闭环系统,其治理精度堪比"外科手术"。

  从"低端厂房"到"高新园区":环境改善的经济乘数效应

  水质改善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红利。在茅洲河沿岸的长江股份总部建设工地,6.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正拔地而起。社区负责人梁伟雄感慨:“以前这里只能出租给技术含量低的作坊,现在镇政府帮我们引进了新能源汽车项目,3亿元投资直接拉动土地价值翻番”。这种转变并非个案,沿河社区通过"精选优质企业"策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7家,同时吸引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水清-产优-城兴"的良性循环。

  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以某智能装备产业园为例,其选址直接受益于河道整治后形成的滨水景观带,园区绿化率提升至35%,企业招聘成功率因此提高20%。“人才更愿意在看得见碧水蓝天的环境工作”,园区负责人表示。统计显示,茅洲河沿岸区域近两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60%,单位GDP能耗下降18%,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长效机制构建:从"攻坚战"到"持久战"

  面对治理成果,东莞并未止步于阶段性达标。目前建立的"河长+流域长+网格员"三级管理体系,将40公里河道划分为18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巡查员。这种机制下,某餐饮企业偷排油脂的行为在2小时内即被锁定处置。同时,"无废城市"建设从源头减少污染,通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6%,相当于每年少填埋300个标准游泳池的废弃物。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茅洲河治理已从单纯的水质提升,演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正如生态环境专家评价:"当一条河的重生能同时带动产业转型、人才聚集和城市更新,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样本。"未来,随着150条河涌治理任务的持续推进,东莞正在书写更多水环境与人居环境和谐共生的新篇章。